中医典籍《本草纲目》记述:“酒,少饮则和气血,多饮则杀人顷刻”。饮酒过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醉酒。在临床上,醉酒又被称为酒精中毒,主要是因为摄入酒精过量,引起一系列的症状,比如头痛、眩晕、疲劳、恶心、呕吐、昏睡,严重时可出现低血糖、昏迷、急性心脏疾病、肾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等,甚至导致休克死亡。今天,介绍几个中医解酒小妙招。
穴位解酒
“率谷”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,此经文描述了该穴位的位置和取穴方法:“率谷,在耳上入发迹一寸五分,足太阳少阳之会,嚼而取之。”率谷属足少阳胆经穴,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。《甲乙经》中还记载了该穴位的主治作用:“醉酒风热发,两角眩痛,不能饮食,烦满呕吐,率谷主之。”《针灸大成》中提道:“率谷:耳上入发际寸陷者宛宛中,嚼而取之主痰气嘱痛,脑两角强痛,头重,醉后酒风,皮肤肿,胃寒,饮食烦满,呕吐不止。”“率谷主伤酒呕吐,痰眩。”
素_穴
针刺素_穴可加强呼吸即时性,分泌与释放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,使血压升高,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,同时与胆碱脂酶竞争受体,使胃蠕动减慢,幽门开放时间延长,因而有醒酒、抗休克、升压、止吐的作用。
至阳穴
至者,达也,人身以背为阳,而横隔以下为阳中之阴,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。督脉之气上行至至阳穴,乃由阳中之阴到达阳中之阳,即背部阴阳交关处也,故名至阳。
至者,极也、大也。督脉阳气从尾闾关上升到夹脊关,为阳气至盛之处,周楣声教授将之称为阳光普照区,几乎可治胸腔、腹腔脏器全部疾患:“主治腰背疼痛,胸胁支满,胸痛彻背,胫_,四肢重痛,少气难言,胃寒不能食,腹中鸣,肝胆病证,疟疾等。”
按摩解酒
将手掌放在肚脐部,先顺时针揉36次,再逆时针揉36次。因肚脐及周围有神阙、肾俞等穴位,刺激这些穴位,可以缓解醉酒的不适症。
上下擦腹
用手指在上起剑突(即胸骨下端突起处),下至耻骨联合(即阴毛附着处)部位之间反复揉擦,以有温暖感为止,可以来回20次。此处有丹田、神阙等诸多要穴,按摩此处主要是调节胃功能,调畅升降出入,以达到健胃、疏肝解郁之功效。
饮食解酒
饮酒前
食用富含淀粉和高蛋白的食物。最好在喝酒之前半小时,喝一瓶纯牛奶或者酸奶,在胃里形成一层薄膜,可以起到保护胃的作用。食物会延缓酒精的吸收,减轻其对肝脏的危害。
饮酒时
多喝水。酒精会造成细胞内缺水,多饮水还能促进酒精从尿液中排出。另外,在饮酒时,有条件的可以多喝葛根花冲泡的水。
饮酒后
醉酒者可以进食一些含糖较高的食物,如蜂蜜、苹果、梨、芒果等,以助于缓解醉酒症状。如果情况严重,如出现酒精中毒、昏迷、吐血等情况,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,前往医院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