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,这让不少糖尿病患者有些眼花缭乱。这些药物究竟都有着什么区别,对于这些药物,您真的了解吗,真的吃对了药吗?有关专家指出,糖尿病用药有三大注意。
服用药物要选择
当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。磺酰脲类药、双胍类药、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、胰岛素增敏剂、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都属于口服降糖药。每一类口服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,合用可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,从而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。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,合用会导致严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,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。
对于胰岛素,很多人认为胰岛素使用与否是判断糖尿病病情严重与否的分界线,用了胰岛素就表明病情重,反之则说明病情轻。这种认识实属误区。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用胰岛素,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,让患者的胰岛β细胞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更好地分泌胰岛素,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,有效减少并发症。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,由于其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完全破坏,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,如果不注射胰岛素,就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。但是对于肥胖患者,过早采用胰岛素治疗,有增加体重的负面效应,不建议肥胖患者使用,必须应用时,建议辅用有减轻体重作用的双胍类口服降糖药。
糖尿病人在服用降糖药期间,合用其他疾病治疗药物,也要有所禁忌。例如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、可的松、地塞米松等合用时,使血糖升高,与降糖药产生对抗作用,使疗效降低。所以糖尿病患者用药要有所选择,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。
用药时间要区别
由于各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、代谢降解速度各不相同,患者服药时必须遵照医嘱在规定的时间服药,发挥其最大疗效。例如,瑞格列奈片、那格列奈片是胰岛素促泌剂,能促进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,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,属于超短效氨基酸衍生物,应在开始进餐时服用。格列本脲、格列齐特、格列吡嗪、格列喹酮、格列吡嗪控释片、格列波脲、格列美脲等磺酰脲类药物则应该于餐前半小时口服。罗格列酮、吡格列酮等胰岛素增敏剂,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,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,一般在餐前或餐后口服均可。二甲双胍等二胍类降糖药物,由于对胃肠道有明显的刺激,故应在餐中或餐后口服,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,能抑制肠道内多糖分解,延缓葡萄糖的吸收,可有效的降低餐后血糖,所以建议开始进餐时嚼服。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,皮下注射后,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,起效需时约30分钟。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,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20-30分钟注射。
频繁换药要禁止
频繁更换药物,常常会造成血糖不稳定,或高或低。降血糖药物要发挥降糖作用,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,有些药效的发挥,要服药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。如果频繁更换降糖药物,必然会影响其血药浓度,影响降糖效果。新换的药物若剂量掌握不好,同样会造成血糖波动,给血糖达标造成不利影响。较合理的方法是: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,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,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,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。
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,需要长期治疗。降糖药仅仅具有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和提高胰岛素作用的功效。如果血糖恢复正常、自感症状消失,这是药物治疗的结果,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,患者仍需继续药物治疗,切忌擅自停药。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、病情恶化。
糖尿病患者药物的选择,还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(如体重、肝肾功能状况、年龄等因素)来选药,找到适合患者自身病情的药。不一定新药、贵药就是好药,别人用着好的药未必适合自己,还要注意个体间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