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- 健康园地 - 医药常识


OAK NEWS
儿童用药最容易犯的7个错误

    我国每年大概有250万人因用药错误或者药物不良反应生病住院,其中有高达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或者用药错误。实际上,多数用药问题并不是药物本身质量不过关,而是由于选择或者使用不当造成的。家长给宝宝用药的选择正确与否,也直接关系到宝宝的生命健康。在此,我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,给大家讲讲宝宝用药最容易犯的7个错误。

    1.搞混药名,看错包装

    《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》统计显示,将近1/4 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。例如,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。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,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。泰诺(通用名:酚麻美敏)是复方成分药品,含4种成分,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,还含盐酸伪麻黄碱、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。由于收益不大,而且可能会有风险,现在不主张给小儿使用复方感冒药。

    对于儿童高烧不退,单一退烧成分的泰诺林是适合的选择,而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,则可能反而会给儿童带来嗜睡、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。

    药品包装的混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,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。例如,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、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,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,但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,不仅尺寸大小相似,连颜色都趋于一致。如果家中有长相相似的药物,家长就需要格外小心,在给宝宝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,必要时找人核对,以免拿错药、用错药。

    2.过多、重复用药

    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,以为药吃得越多,病好得越快,于是就把多种药物一股脑儿地都给宝宝服用。而事实上,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和肾脏来代谢排泄,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,因此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太多种类的药物,以免造成肝肾损伤。即使确实有必要多药同用,也要仔细阅读说明书,留意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,必要时向专业人士咨询。

    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,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,以避免重复用药,加重不良反应。而这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对乙酰氨基酚。退烧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同时也存在于许多复方感冒药中,如果退烧的同时还服用复方感冒药,就有可能导致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,造成肝损伤。此外,抗过敏药氯苯那敏在很多复方感冒药里也存在,如果家长们不知道俗称的扑尔敏就是氯苯那敏,给宝宝服扑尔敏的同时也服用了含氯苯那敏的感冒药,很容易造成扑尔敏过量,抑制中枢神经,导致宝宝昏睡不醒,严重者可造成意识丧失。

    3.弄错剂量

    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,比如毫升(mL)、毫克(mg)等。有的时候,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,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,在此提醒家长们一定要仔细识别。例如,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,两岁以下儿童每次用的剂量是0.25毫升(相当于2.5毫克),有些医生喜欢写2.5 毫克,如果把这里的2.5毫克错看成2.5毫升,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,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,美国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例子。

    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,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毫克/5毫升,而滴剂是500毫克/5毫升,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,很容易给错剂量。

    4.保健品当糖吃

    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,不少家长怕宝宝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,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。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宝宝,保健品的厂家把产品的口味做得很好,以至于不少宝宝可能会把保健品当成了零食。例如,不少妈妈给宝宝海淘了一种做成小熊软糖模样的复合维生素,这种维生素糖果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,孩子们都很爱吃。但是,营养素补充剂毕竟不是普通的糖果,在过量服用时也有造成中毒的可能。国外报道过多个服用维生素软糖过量的案例,都是儿童趁父母不注意误服导致的。家长们应该告诉宝宝这不是糖果,并且应该把它们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,或者锁进柜子里保管。

上一条:没有上一条
下一条:没有下一条
. -->
地址:绍兴市延安路123号 总机:0575-88055555 备案号: 浙ICP备09026471号-1 邮箱: © 2019 版权所有:绍兴第二医院 All Right Reservde. 网页设计:汇聚堂